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占文、赵刚做客我校科技大讲堂
发布时间:2024-11-25
近日,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云南天文台韩占文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应科技处和物理学院邀请,做客我校科技大讲堂,在校会议中心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恒星物理的发展与挑战”和“搜寻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的专题报告。物理学院院长白彦魁主持报告会,三百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韩占文院士从恒星为什么会发光开始,在报告中回顾了恒星物理的发展历史。详细介绍了恒星物理的主要成就,包括人们受恒星能源问题启发,发展出了重要的核聚变理论,解决了宇宙中元素的起源问题。此外,韩院士还阐述了恒星结构与演化、双星演化,探究超新星、双致密星引力波源等的形成等重要科学问题,指出恒星物理在新千年占有重要地位。报告的最后,对恒星物理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积极展望。
赵刚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国家天文台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LAMOST光谱巡天数据取得的研究成果。该成果主要基于新发现的一颗位于银河系晕的化学丰度特殊的低alpha恒星,通过后续高分辨率光谱观测和详细的分析,表明形成该恒星的物质主要来自于一颗260倍太阳质量的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这一发现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识,首次从观测上证实宇宙演化早期形成的第一代恒星质量可以达到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太阳质量这一理论预言结果。
此次科技大讲堂报告会进一步激发了师生的科研兴趣和探索精神,拓展了师生们的科研视野,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占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发展了双星星族合成,建立了热亚矮星等特殊天体的形成模型。曾任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天体结构与演化重点实验室创始主任,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现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中国《天文天体物理研究》期刊(RAA)联合主编、欧洲《天文和天体物理》期刊(A&A)副编辑。
赵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现任LAMOST科学委员会主任。曾先后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黄润乾天体物理基础研究奖、香港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目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负责人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LAMOST 巡天的银河系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赵刚在恒星光谱分析、太阳系外行星、银河系形成与演化、实验室天体物理等领域开展研究。成果多次被评为中国年度十大天文科技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来源:科技处、物理学院;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